跳至內容

寧王之亂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寧王之亂
日期1519年7月10日-1519年8月20日
地點
江西北部及南直隸西南一帶
結果 明朝勝利,寧王朱宸濠及其支持者被處決,寧藩被廢
參戰方
寧藩 明朝朝廷
指揮官與領導者
寧王朱宸濠 處決
右都御史李士實 處決[1]
舉人劉養正 處決[1]
江西參政王綸 處決[a]
明武宗朱厚照
南贛巡撫王守仁
吉安知府伍文定
兵力
100,000餘人[2] 80,000餘人
(號稱300,000人)
傷亡與損失
30,000餘[3] 不明

寧王之亂,又稱朱宸濠之亂宸濠之亂,指明武宗正德十四年(1519年)由寧王朱宸濠南昌發動的叛亂,波及江西北部及南直隸西南一帶(今江西省北部及安徽省南部),最後由南贛巡撫王守仁(王陽明)、吉安知府伍文定平定。寧王朱宸濠鄱陽湖戰鬥中被俘,被處決於通州,寧藩亦除。

背景

[編輯]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駕崩,其孫建文帝繼位。不久,建文帝開始推行削藩。朱棣時為燕王,因不滿姪子建文帝削藩政策,因而發動靖難之役,反叛建文帝。然而當時其實力尚處於劣勢,而寧王朱權的兵力是諸王中數一數二,加之其麾下又有蒙古精銳朵顏三衞,得到寧王協助成功機率必定大增,因此朱棣和手下聯合綁架朱權,脅迫其倒向自己一方,同時許諾事成後平分天下,遂順利收編朱權兵力,並借得麾下的蒙古精銳朵顏三衞,實力大增。公元1402年,朱棣攻陷南京,是為明成祖,燕王世系成為皇帝系。事後明成祖逐步剝奪了朱權的兵權,並將朱權的封國由險要的大寧,遷往江西南昌。朱權想請封更加富庶的蘇州杭州都被拒絕,甚至被人誣陷以巫術詛咒、辱罵皇帝,險些遇害,因而埋下寧王系與皇帝系的宿怨。[4]

弘治年間,朱權的五世孫朱宸濠繼承寧王之位,方士說宸濠有天命,又說南昌城風水好,城之東南有天子氣[5]。再加上明武宗一直沒有子嗣[6],朱宸濠因而心懷異志,與其手下李士實劉養正王春劉吉萬銳等人日夜密謀,一面謀求以己子過繼予武宗,以取得皇位。[7]一面籌畫起兵推翻明武宗。

正德二年(公元1507年),寧王朱宸濠賄賂當權的太監劉瑾,意圖恢復護衛[8]。後劉瑾伏誅,朱宸濠又勾結武宗的寵臣錢寧等人,最終得以恢復親兵護衛,並蓄養死士[9],隨意處置地方文武官員和無罪百姓。正德十二年三月,更私造佛郎機銃[10]

經過

[編輯]

起兵

[編輯]

正德十四年(1519年),太監張忠御史蕭淮等先後告發寧王罪行,武宗因而下旨收其護衛,令其歸還所奪之田[11]。寧王遂於當年六月十四南昌起兵造反,詐稱武宗非明孝宗所親生,自己奉太后密旨[12],入朝監國,殺江西巡撫孫燧和江西按察副使許逵[13],革正德年號,改元順德,集結兵力號稱十萬人,並發檄各地,指斥朝廷[2]迅速出兵攻占了南康九江,並計劃出兵攻取南京,進而北上。[14]

寧王出兵時,封宗室朱宸澅為九江王,命他為前驅,船才出發,雷雨驟作,朱宸澅被震死。得知的人認為這說明寧王必敗。[15]

王守仁平叛

[編輯]
明代大儒王守仁,以平寧王功封新建伯,隆慶朝又追封為新建侯。

時任南贛巡撫都察院僉都御史王守仁聞變,與吉安知府伍文定傳檄諸,舉兵勤王[16]。王守仁用計迷惑朱宸濠,使朱宸濠以為朝廷早有防備,命其軍在南昌不敢行動,為集結兵力爭取了時間[17]。七月三日,朱宸濠發現中計,親率軍隊沿江而下,圍攻安慶,卻在安慶遭到知府張文錦等所率守軍的頑強抵抗[18],此時王守仁趁寧王後方空虛,於二十日攻克南昌,俘獲留守的宜春王朱拱樤、內官萬銳等。寧王聞訊,急忙回軍南昌,王守仁也決定乘勝與朱宸濠在鄱陽湖決戰。

廿四日兩軍戰於黃家渡,王守仁軍假意敗退,寧王軍貪勝追擊,導致首尾不能相顧,反遭到王守仁軍的伏擊而大敗,退保八字腦[19]。朱宸濠眼見形勢不利,遂調九江、南康軍增援,並厚賞勇士,意圖拼死一戰。在第二天的戰鬥中,寧王軍死戰,王守仁軍則一度退卻。然伍文定身先士卒,斬殺退者,最終王守仁軍反撲成功,俘滅寧王軍兩千人以上,朱宸濠的副艦也在戰亂中被炮火擊中[20]。廿六日,朱宸濠連敗兩戰後聯舟為陣,反遭王守仁火攻,殺其將士三萬餘人,生擒朱宸濠父子及李士實、劉養正、王綸等。隨朱宸濠出征的瑞昌王朱拱栟也被擒。寧王之亂結束,為期共四十三天[3]

明武宗親征

[編輯]

八月,王守仁捷報尚未送達北京,明武宗自稱「奉天征討威武大將軍鎮國公朱壽」,於八月廿二率萬餘官兵南下「親征」[21]。進至涿州時,王守仁捷報傳到,但明武宗仍一意南征[22],宦官張忠、大將江彬等人甚至建議將朱宸濠放回,讓武宗生擒以示威信[23],後因故作罷。十二月,朱宸濠被押至南京。但武宗直到次年十月方班師回朝。十二月,武宗在通州處死朱宸濠,順勢除寧王之藩。[24]參與作亂的朱拱樤、朱覲𨯤、朱宸渢、朱宸瀾、朱宸㵬、朱宸洧、朱宸㵯、朱宸汲、朱宸湯、朱宸滻十人被解送京城賜死,已死的朱拱栟、朱覲鋌、朱栱槭、朱宸澅戮屍焚棄,諸子禁錮鳳陽,宜春、瑞昌兩國亦除。

影響

[編輯]

除了寧、宜春、瑞昌被除國以外,朝廷還取消了對寧獻王朱權、寧靖王朱奠培、寧康王朱覲鈞的祭祀,明世宗登基後,規定奏章中不再需要再避諱朱權的名字。

軼事

[編輯]

《王陽明集》中有江西九姓漁戶的記載,諗知這一種水上浮家的九姓漁戶,不僅存在於浙江,也存在於江西,這也和此次的叛亂有關[25]

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 1.1 《明史·列傳·王守仁》,行至豐城而寧王宸濠反……又為蠟書遺偽相李士實、劉養正……宸濠舟膠淺,倉卒易舟遁,王冕所部兵追執之。士實、養正及降賊按察使楊璋等皆就擒。
  2. ^ 2.0 2.1 《明史紀事本末·卷四十七》:以李士實、劉養正為左、右丞相,王綸為兵部尚書,集兵號十萬。
  3. ^ 3.0 3.1 《明史卷一百一十七·諸王二》,「諸妃嬪皆赴水死,將士焚溺死者三萬餘人。宸濠及其世子、郡王、儀賓並李士實、劉養正、塗欽、王綸等俱就擒。宸濠自舉事至敗,蓋四十有三日。」
  4. ^ 《明史卷一百一十七·諸王二》:燕王謂權,事成,當中分天下。比即位,王乞改南土。請蘇州,曰:「畿內也。」請錢塘,曰:「皇考以予五弟,竟不果。建文無道,以王其弟,亦不克享。建寧、重慶、荊州、東昌皆善地,惟弟擇焉。」永樂元年二月改封南昌,帝親制詩送之,詔即布政司為邸,瓴甋規制無所更。已而人告權巫蠱誹謗事,密探無驗,得已。自是日韜晦,構精廬一區,鼓琴讀書其間,終成祖世得無患。後來成祖兒子明仁宗在位時,法禁稍解,乃上書言南昌非其封國。帝答書曰:「南昌,叔父受之皇考已二十餘年,非封國而何?」明成祖孫子明宣宗在位時(宣德三年)請乞近郭灌城鄉土田。明年又論宗室不應定品級。帝怒,頗有所詰責。權上書謝過。
  5. ^ 《明史紀事本末·卷四十七》:八年夏四月,寧王宸濠建陽春書院,僭號離宮。宸濠懷不軌,術士李自然等妄稱天命,謂濠當為天子。又招術士李日芳等謂城東南隅有天子氣,遂建書院當之。」
  6. ^ 《明史卷一百一十七·諸王二》:武宗末年無子,群臣數請召宗室子子之。宸濠屬疏,顧深結左右,於帝前稱其賢。
  7. ^ 《明史卷一百一十七·諸王二》:宸濠又賄錢寧,求取中旨,召其子司香太廟。寧言於帝,用異色龍箋,加金報賜。異色龍箋者,故事所賜監國書箋也。宸濠大喜,列仗受賀。復勒諸生、父老奏闕下,稱其孝且勤。
  8. ^ 《明史紀事本末·卷四十七》:武宗正德二年夏四月,劉瑾受寧王宸濠重賂,矯詔擅復護衛屯田。」
  9. ^ 《明史卷一百一十七·諸王二》:初,宸濠賄劉瑾,復所奪護衛。瑾誅,仍論奪。及陸完為兵部尚書,宸濠結嬖人錢寧、臧賢為內主,欲奏復,大學士費宏執不可。諸嬖人乘宏讀廷試卷,取中旨行之。宸濠益恣,擅殺都指揮戴宣,逐布政使鄭岳、御史范輅,幽知府鄭𡔎、宋以方。盡奪諸附王府民廬,責民間子錢,強奪田宅子女,養群盜,劫財江、湖間,有司不敢問。
  10. ^ 《刑部問寧王案》
  11. ^ 《明史卷一百一十七·諸王二》:十四年,御史蕭淮疏言宸濠諸罪,謂不早制,將來之患有不可勝言者。疏下內閣,大學士楊廷和謂宜如宣宗處趙府事,遣勛戚大臣宣諭,令王自新。帝命駙馬都尉崔元、都御史顏頤壽、太監賴義持諭往,收其護衛,令還所奪官民田。
  12. ^ 《明史卷二百八十九·忠義一:孫燧傳》:宸濠伏兵左右,大言曰:「孝宗為李廣所誤,抱民間子,我祖宗不血食者十四年。今太后有詔,令我起兵討賊,亦知之乎?」
  13. ^ 《明史紀事本末·卷四十七》:尋各官入謝,拜畢,左右帶甲露刃侍衛者數百人。宸濠出立露台,大言曰:「太后有密旨,令我起兵入朝監國,汝等知之乎?」都御史孫燧毅然曰:「密旨安在?」濠曰:「不必多言,我今往南京,汝保駕否?」燧張目直視濠,厲聲曰:「天無二日,臣安有二君?太祖法制在,誰則敢違?」濠大怒,命縛燧,眾駭愕,相顧失色。按察司副使許逵大呼曰:「孫都御史,朝廷大臣,汝反賊,敢擅殺耶?」顧燧語曰:「我欲先發,不聽,今制於人,尚何言!」濠並縛之。訊逵且何言?逵曰:「惟有赤心耳,豈從汝反!」且縛且罵。賊捶折燧左臂,並縛逵,喝校尉火信等拽出惠民門外殺之。逵且死,罵曰:「今日賊殺我,明日朝廷必殺賊!」
  14. ^ 《王陽明全集·卷三十四:年譜二》:戊寅,(宸濠)襲南康,知府陳霖等遁。己卯,襲九江,兵備曹雷、知府汪穎、指揮劉勛等遁,屬縣聞風皆潰。濠初謀欲徑襲南京,遂犯北京,故乘勝剋期東下。
  15. ^ 《明武宗毅皇帝實錄卷一百七十六》:又偽封宗室宸澅為九江王使前驅舟始發雷雨驟作宸澅震死聞者固知其必敗矣。
  16. ^ 《明史卷一百九十五·王守仁列傳》:十四年六月,命勘福建叛軍。行至豐城而寧王宸濠反,知縣顧佖以告。守仁急趨吉安,與伍文定征調兵食,治器械舟楫 ,傳檄暴宸濠罪,俾守令各率吏士勤王。
  17. ^ 《王陽明全集·卷三十四:年譜二》:(王守仁)乃與知府伍文定等計,傳檄四方,暴發逆濠罪狀,檄列郡起兵以勤王。疏留。復命巡按御史謝源、伍希儒、紀功,張疑兵於豐城,又故張接濟官軍公移,備雲兵部咨題,准令許泰、卻永分領邊軍四萬,從鳳陽陸路進;劉暉、桂勇分領京邊官軍四萬,從徐淮水陸並進,王守仁領兵二萬,楊旦等領兵八萬,陳金等領兵六萬,分道並進,剋期夾攻南昌。且以原奉機密敕旨為據,故令各兵徐行,待其出城,遮擊前後以誤之。又為李士實、劉養正內應偽書,賊將凌十一、閔念四投降密狀,令濟光等親人計入於濠。濠乃留兵會城以觀變。
  18. ^ 《王陽明全集·卷三十四:年譜二》:至七月三日,(宸濠)諜知非實,乃屬宗支栱樤與萬銳等留兵萬餘守南昌,遣潘鵬持檄說安慶,季斅說吉安,而自與宗支栱栟、士實、養正等東下。賊眾六萬人,號十萬,以劉吉為監軍,王綸參贊軍務,指揮葛江為偽都督,總一百四十餘隊,分五哨。出鄱陽,過九江,令師夔守之,直趨安慶。時欽、凌等攻圍雖已浹旬,知府張文錦、守備都指揮楊銳、指揮使崔文同守不下。
  19. ^ 《明史紀事本末·卷四十七》:二十四日乙卯,賊兵乘風鼓譟而前,逼黃家渡,氣驕甚。伍文定、余恩佯北致之。賊爭進趨利,前後不相及。邢珣兵從後急擊,橫貫其陣,賊敗走。文定、恩還兵乘之,徐璉、戴德孺兵合勢夾擊,賊不知所為,遂大潰。
  20. ^ 《王陽明全集·卷三十四:年譜二》:濠懼,厚賞勇者,且令盡發九江、南康守城兵益之。是日建昌知府曾璵兵亦至。先生以為九江不破,則湖無外援;南康不復,則我難後躡。乃遣槐領兵四百,合饒州知府林瑊兵攻九江,以廣信知府周朝佐取南康。丙辰,賊復併力挑戰。我兵少卻,文定立銃炮間,火燎其須,殊死戰。炮人濠副舟,賊大敗,擒斬二千餘,溺死者無算。
  21. ^ 《明史紀事本末·卷四十七》:八月,上下詔親征。時王守仁擒宸濠捷書未至,諸邊將在豹房者各獻擒濠之策,上亦欲假親征南遊。太監張永等見錢寧、臧賢事敗,又欲因此邀功。於是上自稱「奉天征討威武大將軍鎮國公」
  22. ^ 《明史卷十六·武宗本紀》:丁亥,次涿州,王守仁捷奏至,秘不發。
  23. ^ 《明史紀事本末·卷四十七》:張忠江彬等謂當縱之鄱湖,俟上親與遇戰,而後奏凱論功,屢遣人至廣信止之。
  24. ^ 《明史卷一百一十七·諸王二》: 十五年十二月,帝受所獻俘迴鑾,至通州誅之,封除。
  25. ^ 傅衣凌. 《<王阳明集>中的江西“九姓渔户”(休休室读史札记之一)——附论江西九姓渔户与宸濠之乱的关系》. 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63. 

注釋

[編輯]
  1. ^ 李士實的左丞相與王綸的兵部尚書職位頭銜均為寧藩自封,不受明朝朝廷承認

相關文學作品

[編輯]
  • 《武宗秘史》,【清】齊秦野人著
  • 《百花洲》,高陽
  • 《靈劍》,鄭豐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