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郡
历代变更 | |
---|---|
設置 | 元鼎三年(前114年) |
使用状况 | 西漢時設置 |
西汉 | 天水郡 |
东汉 | 漢陽郡 |
三國 | 天水郡 |
西晉 | 天水郡 |
建置沿革
[编辑]漢代天水郡
[编辑]漢代
[编辑]漢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置天水郡,治所在平襄縣,屬涼州刺史部。西漢後期,天水郡領十二縣、四道:[1]
县、道名 | 治所今在 | 简介 | 备注 |
---|---|---|---|
平襄縣 | 通渭縣西 | 莽曰平相。 | |
街泉縣 | 莊浪縣東南 | ||
戎邑道 | 清水縣西北 | 莽曰填戎亭。 | |
望垣縣 | 秦州區西北 | 莽曰望亭。 | |
罕幵縣 | 麥積區東南 | ||
綿諸道 | 天水市北 | ||
阿陽縣 | 靜寧縣西南 | ||
略陽道 | 秦安縣東北 | ||
冀縣 | 甘谷縣東南 | 禹貢朱圄山在縣南梧中聚。莽曰冀治。 | |
勇士縣 | 榆中縣北 | 屬國都尉治滿福。莽曰紀德。 | |
成紀縣 | 靜寧縣西南 | ||
清水縣 | 清水縣西北 | 莽曰識睦。 | |
奉捷縣 | 不詳 | ||
隴縣 | 清水縣北 | ||
豲道 | 隴西縣東南 | 騎都尉治密艾亭。 | |
蘭干縣 | 不詳 | 莽曰蘭盾。 |
東漢初領冀、望恒(漢書作望垣)、阿陽、略陽(《漢書》作略陽道)、勇士、成紀、隴、蘭干、平襄、豲道、街泉、清水、奉捷、罕幵、戎邑道、緜諸道16縣。漢光武帝建武八年(32年),析成紀縣置顯親侯國,後國除為縣。[3]東漢時,天水郡移治冀縣,街泉縣併入略陽縣,省戎邑、罕幵、綿諸、清水、奉捷五縣(道),隴西郡之上邽、西二縣改屬天水郡。漢明帝永平十七年(74年),改天水郡為漢陽郡。[4][5]永初五年(111年)左右,隴西郡上邽、西2縣來隸[6]。漢靈帝中平五年(188年),分漢陽郡之豲道縣置南安郡。漢獻帝初平四年(193年),分漢陽郡之上邽縣置永陽郡。[7]建安十九年(214年)南安郡、永陽郡廢,所屬豲道、新興、中陶、上邽、清水、罕幵、緜諸道7縣來隸。
東漢末,領冀、望恒、阿陽、略陽、勇士、成紀、隴、蘭干、平襄、顯親、西、豲道、新興、中陶、上邽、清水、罕幵、緜諸道18縣。
魏晉北朝
[编辑]魏初,復改漢陽郡為天水郡。晉武帝泰始五年(269年),置秦州,天水郡改屬秦州。太康三年(282年),秦州并入雍州。太康七年(286年),復立秦州。太康中,天水郡領六縣:上邽、冀、始昌、新陽、顯新、成紀。[8]
北魏初,改上邽縣為上封縣。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七年(446年),分天水郡置漢陽郡。[9]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廢天水郡,其地屬秦州。
隋代天水郡
[编辑]隋煬帝大業三年(607年),改秦州为天水郡。天水郡領六縣:上邽、冀城、清水、秦嶺、隴城、成紀。[10]
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平薛舉,改天水郡為秦州。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改秦州為天水郡,治所由成紀縣之敬親川遷移到上邽縣。天水郡領五縣:上邽、成紀、伏羌、隴城、清水。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復改天水郡為秦州。[11]
人口
[编辑]- 漢平帝元始二年(2年),天水郡有60370戶,261348口。[2]
- 漢桓帝永壽二年(156年),天水郡有27423戶,130138口。[7]
- 晉武帝太康三年(282年),天水郡有8500戶。[8]
- 隋煬帝大業五年(609年),天水郡有52130戶。[10]
- 唐玄宗天寶十三載(754年),天水郡有24827戶,109700口。[11]
行政長官
[编辑]天水太守(前114年—9年)
[编辑]填戎大尹(9年—23年)
[编辑]天水太守(23年—74年)
[编辑]- 周業,汝南安成人,漢光武帝建武初在任。[14]
- 馬成,字君遷,南陽棘陽人,漢光武帝建武八年(32年)在任。[15]
- 溤異,字公孫,潁川父城人,漢光武帝建武九年(33年)行天水太守事。[16]
- 樊曄,字仲華,南陽新野人,漢光武帝建武中在任,視事十四年,卒官。[17]
漢陽太守(74年—220年代)
[编辑]- 鄭據,漢章帝建初八年(83年)在任。[18]
- 朱敞,漢和帝時在任。[19]
- 馬棱,字伯威,扶風茂陵人,漢和帝永元二年(90年)到四年(92年)在任。[20]
- 史充,漢和帝永元九年(97年)離任。[21]
- 張惇,敦煌淵泉人,東漢中期在任。[22]
- 耿沖,扶風茂陵人,東漢中期在任。[23]
- 蓋進,敦煌廣至人,東漢中期在任。[24]
- 趙博,漢安帝永初五年(111年)在任。[25]
- 龐參,字仲達,河南緱氏人,漢安帝元初元年(114年)離任。[26]
- 耿種,延光元年(122年)在任。[27]
- 傅眾,漢安帝延光四年(125年)卒官。[28]
- 王奐,字子昌,河內武德人,漢順帝時在任。[29]
- 張貢,漢順帝漢安二年(143年)在任。[30]
- 种暠,字景伯,河南洛陽人,漢桓帝時在任。[31]
- 橋玄,字公祖,梁國睢陽人,漢桓帝時在任。[32]
- 劉濟,漢桓帝延熹二年(159年)在任。[33]
- 趙熹,漢桓帝時在任。[34]
- 傅燮,字南容,北地靈州人,漢靈帝中平四年(187年)戰歿。[35]
- 蓋勳,字元固,敦煌廣至人,漢靈帝中平中領。[36]
- 金旋,字元機,京兆人,漢獻帝建安中在任。[37]
- 嚴幹,字公仲,馮翊東縣人,漢獻帝建安十六年(211年)出任。[38]
- 法邈,右扶風郿人,蜀漢時遙領。[39]
天水太守(220年代—557年)
[编辑]- 馬遵,魏明帝太和二年(228年)在任。[40]
- 魯芝,字世英,扶風郿人,魏明帝時在任。[41]
- 王頎,魏元帝景元四年(263年)在任。[42]
- 封尚,晉惠帝太安二年(303年)被殺。[43]
- 李弇,字季子,隴西成紀人,前涼張駿時在任。[44]
- 王松忩,後秦文桓帝弘始中在任。[45]
- 趙溫,字思恭,天水人,後秦姚泓永和二年(417年)逃往仇池。[46]
- 王智,琅邪臨沂人,晉安帝義熙十三年(417年)到十四年(418年)在任。[47]
- 酈嵩,范陽涿鹿人,北魏初在任。[48]
- 常文通,河內人,北魏中期在任。[49]
- 楊小眼,氐人,北魏孝文帝時在任。[50]
- 裴秀業,河東聞喜人,北魏後期在任。[51]
- 李靜,遼東襄平人,北魏後期在任。[52]
- 楊真,弘農人,北魏後期在任。[53]
- 梁臺,字洛都,長池人,北魏孝武帝永熙中在任。[54]
- 常善,高陽人,北魏孝武帝永熙三年(534年)出任。[54]
天水郡守(557年—583年)
[编辑]天水郡太守(607年—619年)
[编辑]天水郡太守(742年—758年)
[编辑]參見
[编辑]註釋及徵引文獻
[编辑]- ^ 周振鶴。漢書地理志彙釋。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 ^ 2.0 2.1 《漢書卷二十八下地理志第八下》
- ^ 〔建武〕八年夏,封〔竇融〕弟友為顯親侯。《後漢書卷二十三竇融傳》
- ^ 是歲(永平十七年),改天水為漢陽。《後漢書卷二明帝紀》
- ^ 漢陽郡,武帝置,為天水,永平十七年更名。《續漢志卷二十三郡國五》
- ^ 上邽,故屬隴西;西,故屬隴西。《續漢志卷二十三郡國五》
- ^ 7.0 7.1 《續漢書志第二十二郡國四》
- ^ 8.0 8.1 《晉書 卷十四 志第四 地理上》
- ^ 《魏書 卷一百六下 地形志二下第七》
- ^ 10.0 10.1 《隋書 卷二十九 志第二十四》
- ^ 11.0 11.1 《舊唐書 卷四十 志第二十》
- ^ 《漢書 卷九十五 西南夷兩粵朝鮮傳第六十五》
- ^ 13.0 13.1 《漢書 卷九十二 游俠傳第六十二》
- ^ 《後漢書 卷三十九 劉趙淳于江劉周趙列傳第二十九》
- ^ 《後漢書 卷二十二 朱景王杜馬劉傅堅馬列傳第十二》
- ^ 《後漢書 卷十七 馮岑賈列傳第七》
- ^ 《後漢書 卷七十七 酷吏列傳第六十七》
- ^ 《后汉书·後漢書·梁統傳》:詔使漢陽太守鄭據傳考竦罪
- ^ 《后汉书·後漢書·袁安傳》注引袁山松《后汉书》:河南尹王調、漢陽太守朱敞、南陽太守滿殷、高丹等皆其賓客
- ^ 《后汉书·後漢書·馬援傳》:永元二年,轉漢陽太守
- ^ 《后汉书·後漢書·西羌傳》:至八年,友病卒,漢陽太守史充代爲校尉
- ^ 《后汉书·後漢書·張奐傳》:父惇,為漢陽太守
- ^ 《后汉书·後漢書·耿弇傳》:沖官至漢陽太守
- ^ 《后汉书·後漢書·蓋勳傳》:曾祖父進,漢陽太守
- ^ 《后汉书·後漢書·西羌傳》:漢陽太守趙博遣刺客杜习刺殺琦
- ^ 《后汉书·後漢書·西羌傳》:侯霸病卒,漢陽太守庞参代爲校尉
- ^ 《后汉书·後漢書·西羌傳》:其年冬,将種眾三千余户诣漢陽太守耿種降
- ^ 《后汉书·後漢書·南匈奴传》:四年,汉阳太守傅众代为将军
- ^ 《后汉书·後漢書·范冉傳》:及奂迁汉阳太守
- ^ 《后汉书·後漢書·西羌傳》:三年夏,趙冲與漢陽太守张貢掩擊之
- ^ 《后汉书·後漢書·種暠傳》:暠復留一年,遷漢陽太守
- ^ 《太尉乔玄碑》:迁汉阳太守
- ^ 《甘谷汉简》. [2021-08-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31).
- ^ 《后汉书·後漢書·皇甫規傳》:涼州刺史郭閎、漢陽太守趙熹並老弱不堪任職
- ^ 《后汉书·後漢書·傅燮傳》:出為漢陽太守
- ^ 《后汉书·後漢書·蓋勳傳》:後刺史楊雍即表勳領漢陽太守
- ^ 《三國志·蜀書·先主傳》:金旋字元機,京兆人,歷位黃門郎,漢陽太守
- ^ 《魏略·魏書·裴潛傳》:及马超反,幹郡近超,民人分散。超破,为汉陽太守
- ^ 《三國志·蜀書·法正傳》:賜子邈爵關內侯,官至奉車都尉、漢陽太守
- ^ 《魏略·蜀書·姜維傳》:天水太守马遵将维及诸官属随雍州刺史郭淮偶自西至洛门案行
- ^ 《晋书·晉書·魯芝傳》:轉天水太守
- ^ 《三國志·魏書·鄧艾傳》:艾遣天水太守王頎等直攻維營
- ^ 《晋书·晉書·張輔傳》:又殺天水太守封尚
- ^ 《新唐書 卷七十 表第十》
- ^ 《晋书·晉書·姚興傳》:天水太守王松忿言於嵩曰
- ^ 《魏書 卷五十二 列傳第四十》
- ^ 《宋書 卷八十五 列傳第四十五》
- ^ 《魏書 卷四十二 列傳第三十》
- ^ 《魏書 卷八十二 列傳第七十》
- ^ 《魏書 卷一百一 列傳第八十九》
- ^ 《周書 卷三十七 列傳第二十九》
- ^ 《魏書 卷七十一 列傳第五十九》
- ^ 《隋書 卷四十六 列傳第十一》
- ^ 54.0 54.1 《周書 卷二十七 列傳第十九》
- ^ 《周書 卷十七 列傳第九》
- ^ 《隋書 卷五十五 列傳第二十》
- ^ 《舊唐書 卷五十九 列傳第九》
- ^ 《舊唐書 卷十 本紀第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