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襄阳郡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襄阳郡中国古代的

建置沿革

[编辑]

魏晉南北朝

[编辑]

漢獻帝建安十三年(208年),权臣曹操盡得荆州之地,分南郡南陽郡立襄陽郡,治所襄阳县(今湖北省襄阳市汉水襄城区),隸荊州,领襄阳、中卢、邔、宜城、鄀及山都六县,辖境约今湖北省襄阳南漳宜城当阳远安等市县地。不久,与曹操敌对的军阀刘备夺取部分襄阳郡,以关羽为襄阳太守,治荆城,后仍改称南郡。延康元年(220年),襄阳曾被孙权占领,但很快被曹魏收复,后曹魏又从孙权治下夺取临沮、旌阳并纳入管辖。晉武帝太康中,襄陽郡領八縣:宜城、中廬、臨沮、邔、襄陽、山都、鄧、鄾。[1]

東晉時,臨沮縣改屬南郡,山都縣改屬新野郡,鄧縣改屬京兆郡,省併宜城、鄾二縣。晉孝武帝時,僑立雍州於襄陽。宋文帝元嘉二十六年(449年),割荊州之襄陽、南陽新野順陽五郡為雍州,治所在襄陽。[2]南齊時,析置建昌縣。[3]

梁武帝中大同元年(546年),蕭詧出鎮雍州。侯景之亂爆發後,蕭詧投靠西魏對抗梁元帝,在襄陽承制。承聖三年(554年),蕭詧助西魏殺梁元帝,西魏趁機奪取雍州,改雍州為襄州[4]

隋唐

[编辑]

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廢襄陽郡,其地屬襄州隋煬帝大業三年(607年),改襄州为襄陽郡。襄陽郡領十一縣:襄陽、安養、穀城、上洪、率道、漢南、陰城、義清、南漳、常平、鄀。[5]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平王世充,改襄陽郡為襄州。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改襄州為襄陽郡。襄陽郡領七縣:襄陽、臨漢、穀城、義清、南漳、率道、樂鄉。天寶七載(748年),改率道縣為宜城縣。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復改襄陽郡為襄州。[6]

人口

[编辑]
  • 晉武帝太康三年(282年),襄陽郡有22700戶。[1]
  • 宋孝武帝大明八年(464年),襄陽郡有4024戶,16496口。[2]
  • 隋煬帝大業五年(609年),襄陽郡有99577戶。[5]
  • 唐玄宗天寶十三載(754年),襄陽郡有47780戶,252001口。[6]

行政長官

[编辑]

襄陽太守(208年—301年)

[编辑]

襄陽内史(301年—310年代)

[编辑]

襄陽太守(310年代—460年)

[编辑]

襄陽內史(460年)

[编辑]

襄陽太守(460年—478年)

[编辑]

襄陽相(478年—483年)

[编辑]
  • 張瑰,字祖逸,吳郡吳人,齊武帝建元四年(482年)出任,永明元年(483年)改為太守。[29]

襄陽太守(483年—557年)

[编辑]
  • 張瑰,字祖逸,吳郡吳人,齊武帝永明元年(483年)由相改稱,永明四年(486年)離任。[29]
  • 王茂,字休遠,太原祁人,齊東昏侯永元三年(501年)在任。[30]
  • 韋正,字敬直,京兆杜陵人,梁武帝天監中在任。[31]
  • 韋放,字元直,京兆杜陵人,梁武帝普通中在任。[32]
  • 蔡大寶,字敬位,濟陽考城人,蕭詧太清四年(550年)領。[4]
  • 岑善方,字思義,南陽棘陽人,西魏文帝大统二十年(554年)離任。[4]

襄陽郡守(557年—583年)

[编辑]

襄陽郡太守(607年—621年)

[编辑]

襄陽郡太守(742年—758年)

[编辑]

封侯

[编辑]

西晉襄陽國(301年—311年)

[编辑]
襄陽國(301年—311年)
代數 封爵 姓名 在位時間 備註
1 襄陽王 司馬範 301年—311年 司马玮子
沒於劉聰,國絕

南朝宋襄陽國(460年)

[编辑]
襄陽國(460年)/新安國(460年—465年)/始平國(465年—466年)丨食邑2000戶
代數 封爵 姓名 在位時間 備註
1 襄陽郡王→新安郡王→始平郡王 孝敬王 劉子鸞 460年—466年 宋孝武帝第八子

南朝宋齊襄陽國(478年—483年)

[编辑]
襄陽國(478年—483年)[38][39]
以討沈攸之之功封,食邑4000戶
代數 封爵 姓名 在位時間 備註
1 襄陽郡開國公 張敬兒 478年—483年
伏誅,國除

參見

[编辑]

參考文獻

[编辑]
  1. ^ 1.0 1.1 《晉書 卷十五 志第五 地理下》
  2. ^ 2.0 2.1 《宋書 卷三十五 志第二十五》
  3. ^ 《南齊書 卷十五 志第七》
  4. ^ 4.0 4.1 4.2 《周書 卷四十八 列傳第四十》
  5. ^ 5.0 5.1 《隋書 卷三十一 志第二十六》
  6. ^ 6.0 6.1 《舊唐書 卷三十九 志第十九》
  7. ^ 《三國志 卷三十六 蜀書六 關張馬黃趙傳第六》
  8. ^ 《三國志 卷五十五 吳書十 程黃韓蔣周陳董甘淩徐潘丁傳第十》
  9. ^ 《三國志 卷二十七 魏書二十七 徐胡二王傳第二十七》裴註引司馬彪戰略
  10. ^ 《晉書 卷三十四 列傳第四》
  11. ^ 《三國志 卷十六 魏書十六 任蘇杜鄭倉傳第十六》裴註引魏武故事載令
  12. ^ 《晉書 卷六十 列傳第三十》
  13. ^ 《晉書 卷七十六 列傳第四十六》
  14. ^ 《太平御览 卷四百二十九》引徐广《晋纪》
  15. ^ 《三國志 卷九 魏書九 諸夏侯曹傳第九》裴註引張隱文士傳
  16. ^ 16.0 16.1 《晉書 卷六 帝紀第六》
  17. ^ 《晉書 卷八十九 列傳第五十九》
  18. ^ 《晉書 卷七十三 列傳第四十三》
  19. ^ 《晉書 卷九 帝紀第九》
  20. ^ 《晉書 卷六十七 列傳第三十七》
  21. ^ 《宋書 卷六十五 列傳第二十五》
  22. ^ 《宋書 卷七十八 列傳第三十八》
  23. ^ 《宋書 卷七十七 列傳第三十七》
  24. ^ 《宋書 卷八十七 列傳第四十七》
  25. ^ 25.0 25.1 《宋書 卷八十四 列傳第四十四》
  26. ^ 《宋書 卷五十九 列傳第十九》
  27. ^ 《南齊書 卷三 本紀第三》
  28. ^ 《南齊書 卷三十九 列傳第二十》
  29. ^ 29.0 29.1 《南齊書 卷二十四 列傳第五》
  30. ^ 《梁書 卷一 本紀第一》
  31. ^ 《梁書 卷十二 列傳第六》
  32. ^ 《梁書 卷二十八 列傳第二十二》
  33. ^ 《舊唐書 卷九十二 列傳第四十二》
  34. ^ 《舊唐書 卷八十八 列傳第三十八》
  35. ^ 35.0 35.1 《舊唐書 卷一百一十四 列傳第六十四》
  36. ^ 《舊唐書 卷十 本紀第十》
  37. ^ 《唐刺史考全编》
  38. ^ 《南齊書 卷二十五 列傳第六》
  39. ^ 《宋書 卷三十七 志第二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