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北郡,中國秦朝时设置的郡。在今山东省、河北省境。
秦始皇時,分臨菑郡置濟北郡,治博陽(今山东省泰安市东南)。辖境位於济水兩岸,相当今山东省德州、茌平以东,东平、泰安、莱芜以北,邹平、信阳以西及河北省沧州、海兴以南地。
前206年,田齊宗室田安攻佔濟北數城,被項羽立為濟北王,都博陽,齊國遂分為三齊。同年,齊王田榮殺田安,王三齊。漢四年(前203年),韓信平定三齊,立為齊王。五年(前202年),徙韓信為楚王[1],復置濟北郡,仍治博陽。六年(前201年),立皇子劉肥為齊王,濟北郡屬齊國,分博陽等縣置博陽郡,遂移治盧(今山東省濟南市長清區西南)。
漢文帝二年(前178年),立齊悼惠王之子東牟侯劉興居為濟北王,分齊國濟北郡置濟北國。三年(前177年),濟北王謀反,國除為濟北郡。十六年(前164年),立齊悼惠王之子安都侯劉志為濟北王,復置濟北國。漢景帝四年(前153年),徙濟北王為菑川王;分濟北國置平原郡,徙衡山王劉勃為濟北王。漢武帝元朔三年(前126年),推恩置陰安、榮關、周望、陪、前、安陽、五據、富、平、羽、胡毋十一侯國,別屬東郡、平原郡、泰山郡等鄰郡[2]。元狩元年(前122年),濟北王獻泰山及其周圍的縣邑於天子,遂分濟南郡南部與濟北國獻地置泰山郡,另以他縣償濟北王。元封五年(前106年),置十三刺史部,濟北國屬兗州刺史部。後二年(前87年),濟北王劉寬謀反,國除,領縣併入泰山郡。[3]
漢和帝永元二年(90年),立皇弟劉壽為濟北王,分泰山郡盧、蛇丘、成、剛四縣復置濟北國。後以東郡茌平縣益濟北國。至此,濟北國領五縣:盧、蛇丘、成、茌平、剛[4]。漢桓帝建和元年(147年),增封濟北王五千戶,廣其土宇,東郡臨邑縣或於此時益濟北國。後分盧縣復置肥城縣,後又廢[5]。
漢獻帝建安十一年(206年),國除為濟北郡。建安十七年(212年),立皇子劉邈為濟北王,復置濟北國[6]。
魏文帝黃初元年(220年),降漢濟北王為列侯,國除為濟北郡。魏明帝太和七年(233年),葬陳王曹植於其舊封地東阿[7],遂徙封其嗣子曹志為濟北王,復置濟北國[8]。
曹魏前後,茌平縣改屬平原國,剛縣(成縣併入)改屬東平國,東郡東阿、穀城二縣改屬濟北國。至此,濟北國領五縣:盧、蛇丘、臨邑、東阿、穀城[9],移治盧縣盧子城(今山東省平陰縣西)[10],至南朝初年不變[11]。
晉武帝泰始元年(265年),以濟北國轉封荀勖[12]。永嘉之亂後,國除為濟北郡。
十六國時期,濟北郡先後為後趙(325年-351年)、東晉(351年-355年)、前燕(355年-370年)、前秦(370年-384年)、東晉(384年-387年)、後燕(387年-398年)、東晉(398年-399年)、南燕(399年-410年)所有。後燕建興七年(392年),兗州併入青州,濟北郡改屬青州。晉安帝隆安二年(398年)收復濟北郡後還屬兗州,次年入南燕後又改屬并州。義熙六年(410年),東晉再次收復濟北郡,還屬兗州。[10]
宋少帝永初三年(422年),濟北郡濟水以北的臨邑、東阿二縣為北魏所攻佔[10],僅餘濟水以南的盧、蛇丘、穀城三縣,因避敵而移治盧縣肥城(今山東省肥城市)[13]。後在濟水以南僑置臨邑、東阿二縣。宋孝武帝孝建元年(454年),太原郡山茌縣改屬濟北郡[14]。大明元年(457年),省臨邑、東阿二縣。至此,濟北郡領四縣:盧、蛇丘、穀城、山茌[11]。
北魏明元帝泰常八年(423年),以上年攻佔的濟北郡、東平郡的部分區域置濟州(治碻磝城,在今山東省茌平縣西南);分臨邑縣僑置盧縣(治碻磝城)。至此,濟北郡領三縣:盧、臨邑、東阿,治盧縣碻磝城。北魏獻文帝皇興元年(467年),又攻佔劉宋兗州濟北郡殘存之地。皇興二年(468年),以宋之兗州置東兗州,分宋之盧縣置肥城縣,盧、山茌二縣改屬太原郡,肥城、蛇丘、穀城三縣併入濟州濟北郡。至此,濟北郡領六縣:盧、臨邑、東阿、肥城、蛇丘、穀城[10]。
北魏孝明帝孝昌三年(527年),分濟北郡肥城、蛇丘、穀城三縣置東濟北郡[5]。北齊文宣帝天保七年(556年),臨邑縣併入盧縣;廢東濟北郡,其所領穀城縣併入肥城縣,肥城、蛇丘二縣改屬濟北郡;廢東平郡,其所領范縣併入壽張縣,改屬濟北郡。至此,濟北郡領五縣:盧、東阿、肥城、蛇丘、壽張。[10]
周武帝建德七年(578年),壽張縣改屬魯州高平郡,分肥城、蛇丘二縣置肥城郡。至此,濟北郡領二縣:盧、東阿。[10]
隋文帝開皇三年(583年),廢濟北郡,領縣直屬濟州。
隋煬帝大業三年(607年),改濟州為濟北郡,仍治盧縣碻磝城,領九縣:盧、范、陽穀、東阿、平陰、長清、濟北、壽張、肥城。[15]
魏永平元年(617年),改濟北郡為濟州。許天壽元年(618年),復改為濟北郡。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復改為濟州,濟北郡之名不再作為行政區劃名稱。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改濟州為济阳郡。[16]
- 公孫景茂,字元蔚,河間阜城人,周武帝建德六年(577年)出任,後以母憂去職。[38]
- 濟北王劉興居,前178年-前177年在位。
- 濟北王劉志,前164年-前153年在位。
- 濟北貞王劉勃,前153年-前152年在位。
- 濟北惠王劉壽,90年-120年在位。
- 濟北節王劉登,121年-135年在位。
- 濟北釐王劉安國,139年-145年在位。
- 濟北孝王劉次,146年-162年在位。
- 濟北王劉鸞,163年-?在位。
- 濟北王劉政,在位時間不詳,無子國絕,後於206年國除。[40]
- 濟北王劉邈,212年-220年在位。[6]
- 濟北王曹志,233年-265年在位。
- 濟北成侯荀勖,265年-289年在位。
- 濟北王慕容泓,359年-370年在位。[22]
- ^ 《漢書·卷十三·異姓諸侯王表第一》
- ^ 《漢書·卷十五上·王子侯表第三上》
- ^ 周振鶴《西漢政區地理》
- ^ 李曉傑《東漢政區地理》
- ^ 跳转到: 5.0 5.1 5.2 《魏書·卷一百六中·地形志二中第六》
- ^ 跳转到: 6.0 6.1 《後漢書·卷九·孝獻帝紀第九》
- ^ 卢善焕.·曹植墓砖铭释读浅议[J].·文物,·1996(10):93-93.
- ^ 《三國志·卷十九·魏書十九·任城陳蕭王傳第十九》
- ^ 跳转到: 9.0 9.1 《晉書·卷十四·志第四·地理上》
- ^ 跳转到: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中國行政區劃通史·十六國北朝卷》
- ^ 跳转到: 11.0 11.1 11.2 《宋書·卷三十五·志第二十五》
- ^ 《晉書·卷三十九·列傳第九》
- ^ 《宋書州郡志彙釋》
- ^ 《宋書·卷三十六·志第二十六》
- ^ 跳转到: 15.0 15.1 《隋書·卷三十·志第二十五》
- ^ 《中國行政區劃通史·唐代卷》
- ^ 《續漢書·志第二十一·郡國三》
- ^ 《後漢書·卷五十二·崔駰列傳第四十二》
- ^ 《後漢書·卷七十八·宦者列傳第六十八》
- ^ 《後漢書·卷五十六·張王种陳列傳第四十六》章懷註引謝承書
- ^ 《後漢書·卷七十四上·袁紹劉表列傳第六十四上》
- ^ 跳转到: 22.0 22.1 《資治通鑒·卷一百·晉紀二十二》
- ^ 《資治通鑒·卷一〇三·晉紀二十五》
- ^ 《晉書·卷七十九·列傳第四十九》
- ^ 《晉書·卷九·帝紀第九》
- ^ 《漢魏南北朝墓誌彙編》宋故員外散騎侍郎明府君墓誌銘
- ^ 《宋書·卷五十·列傳第十》
- ^ 《宋書·卷八十六·列傳第四十六》
- ^ 《魏書·卷三十三·列傳第二十一》
- ^ 《魏書·卷三十七·列傳第二十五》
- ^ 《魏書·卷七十二·列傳第六十》
- ^ 《魏書·卷六十一·列傳第四十九》
- ^ 《漢魏南北朝墓誌彙編》邵州使君寇公妻薛誌
- ^ 《魏書·卷三十九·列傳第二十七》
- ^ 《周書·卷三十四·列傳第二十六》
- ^ 《漢魏南北朝墓誌彙編》□弘墓誌
- ^ 《北齊書·卷四十六·列傳第三十八》
- ^ 《隋書·卷七十三·列傳第三十八》
- ^ 《隋書·卷四十三·列傳第八》
- ^ 《後漢書·卷五十五·章帝八王傳第四十五》
- ^ 《旧晋书九家辑本》
|
---|
關中地區 | |
---|
河南地區 | |
---|
河北地區 | |
---|
淮汉以南 | |
---|
待考 | |
---|
注1:本模板依五十四郡說列出秦郡。此外皆列入待考一欄。下劃線者為 前221年秦代的36個郡。
注2:地望大致相同但名稱不同的郡,以其最後使用的名稱為準,並在()中注明曾用名稱。 |
|
---|
|
|
|
注释 |
---|
注1:列出曹魏 咸熙二年( 265年)、蜀漢 炎興元年( 263年)、孫吳 天紀四年( 280年)所有可考証的郡、國。标“*”者為曾置後廢的郡、國。標“#”者為特殊政區。 注2:地望大致相同但名稱不同的郡、國,取最後使用的名稱,並括注明曾用名。 |
|
|
---|
|
|
注釋 |
---|
注1:列出西晉 建興四年( 316年)(此前已淪陷者列出淪陷前的名稱)及東晉 義熙十四年( 418年)的郡、國。帶#者為《晉書地理志》未列出的州、郡;斜體字者為西晉所廢置的州、郡;下劃線者為東、西晉所設置的僑郡。 注2:地望大致相同但名稱不同的郡、國,取最後使用的名稱( 永嘉五年( 311年)遇害的王、公、侯,由於史無記載其封國何時被撤銷,其封地在西晉末的建置仍按“國”處理),並括注明曾用名。 注3:東晉郡王、開國郡公的封地分別括注「內史」、「相」及其設置時間。 |
|
|
---|
|
|
|
---|
江表地區 | |
---|
淮南地區 | |
---|
淮北地區 | |
---|
河南地區 | |
---|
江漢地區 | |
---|
嶺南地區 | |
---|
沅湘地區 | |
---|
巴漢地區 | |
---|
蜀中南中地區 | |
---|
|
|
|
|
---|
江表地區 | |
---|
沅湘地區 | |
---|
嶺南地區 | |
---|
位置不詳 | 新蔡郡(內史575-589) | 晉熙郡(內史575-589) | 巴东郡(內史586-589) | 臨江郡(內史586-589) | 新興郡(內史583-589) | 岳山郡(內史583-589) | 梁城郡(相582-589) |
|
---|
|
|
注釋 |
---|
注1:列出宋 大明八年(464年)、齊 建武四年(497年)、梁 中大同元年(546年)、後梁 广运元年(586年)、陳 禎明二年( 588年)的實州、實郡。下劃線者為南朝所設置的僑郡。 注2:地望大致相同但名稱不同的郡,取最後使用的名稱,並括注明曾用名。 注3:郡王、開國郡公的封地分別括註「內史」、「相」及其設置時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