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宣城郡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宣城郡中国西晋设置的

建置沿革

[编辑]

两晋南朝

[编辑]

晋武帝太康二年(281年)分丹杨郡置宣城郡,治所宛陵县(今安徽省宣城市),隶杨州。辖境相当今安徽省长江以东的宣城、广德宁国黄山石台等市县地。宣城郡领十一县:宛陵、宣城、陵阳、安吴、临城、石城、泾、春谷、广德、宁国、怀安。[1]晋怀帝永嘉五年(311年),增封琅邪王司马睿宣城郡二万户,宣城郡成为琅邪国的支郡[2],太守改称内史。

晋成帝咸康四年(338年),改陵阳县为广阳县。晋孝武帝时,改春谷县为阳谷县,后省。[3][4]南齐时,析置建元县。[5]

隋唐

[编辑]

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灭陈,废宣城郡,其地属宣州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改宣州为宣城郡。宣城郡领六县:宣城、泾、南陵、秋浦、永世、绥安。[6]

唐高祖武德三年(620年),杜伏威降唐,改宣城郡为宣州。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改宣州为宣城郡。宣城郡领七县:宣城、当涂、泾、绥安、溧阳、溧水、南陵。天宝三载(744年),析置宁国县。天宝十一载(752年)正月,析泾县置太平县。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复改宣城郡为宣州。[7]

人口

[编辑]
  • 晋武帝太康三年(282年),宣城郡有23500户。[1]
  • 宋孝武帝大明八年(464年),宣城郡有10120户,47992口。[4]
  • 隋炀帝大业五年(609年),宣城郡有19979户。[6]
  • 唐玄宗天宝十三载(754年),宣城郡有121204户,884985口。[7]

行政长官

[编辑]

宣城太守(281年—311年)

[编辑]

宣城内史(311年—418年)

[编辑]

宣城太守(418年—489年)

[编辑]
  • 向劭,河内山阳人,宋武帝时在任。[31]
  • 刘式之,宋文帝时在任。[32]
  • 羊玄保,太山南城人,宋文帝时在任。[32]
  • 范晔,字蔚宗,顺阳人,宋文帝元嘉九年(432年)出任。[33]
  • 袁淑,字阳源,陈郡阳夏人,宋文帝时在任。[34]
  • 王琨,琅邪临沂人,宋文帝时在任。[35]
  • 王僧达,琅邪临沂人,宋文帝元嘉二十八年(451年)在任。[36]
  • 王彧,字景文,琅邪临沂人,宋孝武帝元嘉三十年(453年)离任。[37]
  • 刘镜,彭城人,宋时在任。[30]
  • 刘子房,寻阳王,彭城人,宋孝武帝大明四年(460年)到五年(461年)在任。[38]
  • 刘子房,寻阳王,彭城人,宋孝武帝大明六年(462年)到七年(463年)领。[38]
  • 刘韫,字彦文,彭城人,宋明帝泰始二年(466年)离任。[30]
  • 刘秉,字彦节,彭城人,宋明帝泰始五年(469年)除,未拜。[30]
  • 戴明宝,南东海丹徒人,宋后废帝时在任。[39]
  • 李灵谦,宋顺帝昇明元年(477年)离任。[40]
  • 杨运长,宣城怀安人,宋顺帝昇明元年(477年)在任。[39]
  • 萧映,兰陵人,宋顺帝昇明二年(478年)离任。[40]
  • 萧晃,兰陵人,宋顺帝昇明二年(478年)在任。[40]
  • 萧鸾,字景栖,兰陵人,宋顺帝昇明二年(478年)到齐高帝建元元年(479年)在任。[41]
  • 刘善明,平原人,齐高帝建元元年(479年)出任,二年(480年)卒官。[42]
  • 王莹,字奉光,琅邪临沂人,齐武帝时在任。[43]
  • 萧子懋,字云昌,晋安王,兰陵人,齐武帝永明四年(486年)到五年(487年)领。[44]
  • 萧子真,字云仙,建安王,兰陵人,齐武帝永明五年(487年)到六年(488年)领。[44]

宣城内史(489年—490年)

[编辑]

宣城太守(490年—494年)

[编辑]
  • 王缋,字叔素,琅邪临沂人,齐郁林王隆昌元年(494年)离任。[46]
  • 刘系宗,丹阳人,齐郁林王隆昌元年(494年)出任,海陵王延兴元年(494年)改为相。[47]

宣城相(494年)

[编辑]
  • 刘系宗,丹阳人,齐海陵王延兴元年(494年)由太守改号,齐明帝建武元年(494年)改为太守。[47]

宣城太守(494年—532年)

[编辑]
  • 刘系宗,丹阳人,齐明帝建武元年(494年)由相改号,二年(495年)卒官。[47]
  • 谢朓,字玄晖,陈郡阳夏人,齐明帝建武二年(495年)在任。[48]
  • 江淹,字文通,济阳考城人,齐明帝建武二年(495年)到五年(498年)在任。[49]
  • 萧琛,字彦瑜,兰陵人,梁武帝天监元年(502年)在任。[50]
  • 夏侯亶,字世龙,谯郡人,梁武帝天监元年(502年)出任。[51]
  • 王份,字季文,琅邪临沂人,梁武帝天监初在任。[45]
  • 王峻,字茂远,琅邪临沂人,梁武帝天监初在任。[45]
  • 朱僧勇,梁武帝天监九年(510年)被杀。[45]
  • 王神念,太原祁人,梁武帝天监中在任。[52]
  • 何远,字义方,东海郯人,梁武帝天监中在任。[53]
  • 元略,字隽兴,河南洛阳人,梁武帝普通六年(525年)离任。[54]

宣城内史(532年—549年)

[编辑]

宣城太守(549年—589年)

[编辑]
  • 陈详,字文几,吴兴长城人,陈文帝永定三年(559年)到天嘉元年(560年)在任。[56]
  • 徐世谱,字兴宗,巴东鱼复人,陈文帝天嘉二年(561年)出任。[57]
  • 钱法成,陈文帝天嘉三年(562年)离任。[58]
  • 钱肃,陈文帝天嘉四年(563年)降于周迪[58]
  • 到郁,彭城武原人,陈文帝天康元年(566年)离任。[59]
  • 韦翙,字子羽,京兆杜陵人,陈宣帝太建中卒官。[60]
  • 周法僧,汝南安成人,陈后主时在任。[57]

宣城郡太守(607年—620年)

[编辑]

宣城郡太守(742年—758年)

[编辑]

国主

[编辑]

晋琅邪国(277年—403年,404年—418年)

[编辑]
琅邪国(277年—403年,404年—418年)
代数 封爵 姓名 在位时间 备注
1 琅邪王 武王 司马伷 277年—283年 晋宣帝第五子
2 琅邪王 恭王 司马觐 284年—290年 司马伷长子
3 琅邪王 司马睿 291年—317年 司马觐子
4 琅邪王 孝王 司马裒 317年 司马睿子
5 琅邪王 哀王 司马安国 318年 司马裒子
6 琅邪王 悼王 司马焕 318年 司马睿子
7 琅邪王 司马昱 322年—327年 司马睿子
8 琅邪王 司马岳 327年—342年 司马绍子
9 琅邪王 司马丕 342年—361年 司马衍子
10 琅邪王 司马奕 361年—365年 司马衍子
11 琅邪王 司马昱 365年—371年 司马睿子
12 琅邪王 司马道子 372年—392年 司马昱子
13 琅邪王 司马德文 392年—403年 司马曜子
楚受禅,降封石阳县开国公;晋匡复,复爵
13 琅邪王 司马德文 404年—418年 司马曜子
即皇帝位,国除

楚宣城国(403年—404年)

[编辑]
宣城国(403年—404年)[66]
代数 封爵 姓名 在位时间 备注
1 宣城郡王 宣穆王 桓冲 403年追封 桓玄叔父
2 宣城郡王 桓胤 403年—404年 桓冲孙

南朝齐宣城国(489年—490年)

[编辑]
宣城国(489年—490年)/南康国(490年—498年)丨食邑2000户
代数 封爵 姓名 在位时间 备注
1 宣城郡王→南康郡王 萧子琳 489年—498年 齐武帝第十九子

南朝齐宣城国(494年)

[编辑]
宣城国(494年)[41][67]
以废郁林王之功封,食邑3000户
代数 封爵 姓名 在位时间 备注
1 宣城郡开国公 萧鸾 494年
进爵为王,四日后即皇帝位

南朝梁宣城国(532年—549年)

[编辑]
宣城国(532年—549年)|食邑2000户
代数 封爵 姓名 在位时间 备注
1 宣城郡王 萧大器 532年—549年 梁简文帝长子

参见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1. ^ 1.0 1.1 《晋书 卷十五 志第五 地理下》
  2. ^ 《晋书 卷六 帝纪第六》
  3. ^ 《晋书 卷十五 志第五 地理下》
  4. ^ 4.0 4.1 《宋书 卷三十五 志第二十五》
  5. ^ 《南齐书 卷十四 志第六》
  6. ^ 6.0 6.1 《隋书 卷三十一 志第二十六》
  7. ^ 7.0 7.1 《旧唐书 卷四十 志第二十》
  8. ^ 《晋书 卷四十五 列传第十五》
  9. ^ 9.0 9.1 《隋书 卷三十五 志第三十》
  10. ^ 《晋书 卷五十八 列传第二十八》
  11. ^ 《晋书 卷七十二 列传第四十二》
  12. ^ 12.0 12.1 12.2 《晋书 卷三十七 列传第七》
  13. ^ 13.0 13.1 《晋书 卷七十六 列传第四十六》
  14. ^ 《晋书 卷五十七 列传第二十七》
  15. ^ 《晋书 卷七十 列传第四十》
  16. ^ 《晋书 卷七 帝纪第七》
  17. ^ 17.0 17.1 17.2 《晋书 卷七十四 列传第四十四》
  18. ^ 18.0 18.1 《晋书 卷七十三 列传第四十三》
  19. ^ 《晋书 卷八十三 列传第五十三》
  20. ^ 《晋书 卷八 帝纪第八》
  21. ^ 21.0 21.1 《晋书 卷七十八 列传第四十八》
  22. ^ 《宋书 卷五十二 列传第十二》
  23. ^ 《晋书 卷八十一 列传第五十一》
  24. ^ 《晋书 卷七十九 列传第四十九》
  25. ^ 25.0 25.1 《晋书 卷八十四 列传第五十四》
  26. ^ 《晋书 卷八十五 列传第五十五》
  27. ^ 《晋书 卷六十七 列传第三十七》
  28. ^ 《宋书 卷四十八 列传第八》
  29. ^ 《宋书 卷四十七 列传第七》
  30. ^ 30.0 30.1 30.2 30.3 《宋书 卷五十一 列传第十一》
  31. ^ 《宋书 卷四十五 列传第五》
  32. ^ 32.0 32.1 《宋书 卷五十四 列传第十四》
  33. ^ 《宋书 卷六十九 列传第二十九》
  34. ^ 《宋书 卷七十 列传第三十》
  35. ^ 《南齐书 卷三十二 列传第十三》
  36. ^ 《宋书 卷七十五 列传第三十五》
  37. ^ 《宋书 卷八十五 列传第四十五》
  38. ^ 38.0 38.1 《宋书 卷八十 列传第四十》
  39. ^ 39.0 39.1 《宋书 卷九十四 列传第五十四》
  40. ^ 40.0 40.1 40.2 《宋书 卷十 本纪第十》
  41. ^ 41.0 41.1 《南齐书 卷六 本纪第六》
  42. ^ 《南齐书 卷二十八 列传第九》
  43. ^ 《梁书 卷十六 列传第十》
  44. ^ 44.0 44.1 《南齐书 卷四十 列传第二十一》
  45. ^ 45.0 45.1 45.2 45.3 45.4 《梁书 卷二十一 列传第十五》
  46. ^ 《南齐书 卷四十九 列传第三十》
  47. ^ 47.0 47.1 47.2 《南齐书 卷五十六 列传第三十七》
  48. ^ 《南齐书 卷四十七 列传第二十八》
  49. ^ 《梁书 卷十四 列传第八》
  50. ^ 《梁书 卷二十六 列传第二十》
  51. ^ 《梁书 卷二十八 列传第二十二》
  52. ^ 《梁书 卷三十九 列传第三十三》
  53. ^ 《梁书 卷五十三 列传第四十七》
  54. ^ 《魏书 卷十九下 景穆十二王列传第七下》
  55. ^ 《梁书 卷五十六 列传第五十》
  56. ^ 《陈书 卷十五 列传第九》
  57. ^ 57.0 57.1 《陈书 卷十三 列传第七》
  58. ^ 58.0 58.1 《陈书 卷三十五 列传第二十九》
  59. ^ 《陈书 卷二十 列传第十四》
  60. ^ 《陈书 卷十八 列传第十二》
  61. ^ 《元和郡县图志 卷二十八》
  62. ^ 杨国忠进奉银铤铭文
  63. ^ 李白《赠宣城赵太守悦》
  64. ^ 李白《中丞宋公以吴兵三千赴河南军次寻阳脱余之囚参谋幕府因赠之》
  65. ^ 《唐刺史考全编》
  66. ^ 《晋书 卷九十九 列传第六十九》
  67. ^ 《文选》为齐明帝让宣城郡公第一表